找到相关内容856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白居易诗中庄禅合论之底蕴

    ,几人针芥得心传,并州未是风流域,五百年中一乐天。」到清查慎行<白香山诗评>认为白诗<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>深于禅悟、<神照禅师同宿>境界难到、<戏礼经老僧>能解者可以面壁九年不立文字(注 7)等等,凡...

    萧丽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174034.html
  • 元代临济禅系的弘传——从原妙到元长(2)

    争得梅花扑鼻香”,与其他修行门径一样,看话禅要开悟,也须经过一番艰难的磨砺,也须有向上一路的透脱。元长的这一提法,显然与原妙当年所再三强调的“本色道流”的参学主张是一脉相承的,这同时也是看话禅悟道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274087.html
  • 俗化的慧命与佛化的生命——仓央嘉措不凡的生平与隽永的“情诗”抒怀

    心中与日月同辉的活佛,带着对“爱情”的热烈追求,带着对自由的无限向往,带着凡夫难以理解的最高禅悟境界,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,神秘隐遁,留下一个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千古之谜。崇拜者说他去了天国,仇视者说他去了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174923.html
  • 无相戒法

    后来禅宗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禅悟体验形式奠定了基础。   无相戒流传到后世,由于有的人一味追求洒脱无视戒律,也出现流弊,因此被人曲解而遭异议。究其原因是后世弟子只知慧能祖师的戒法无相,唯求方便,而不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2276978.html
  • 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

    密切的时期。尽管寒山诗在此之前(平安时代后期)就已传入日本,但相信这一时期禅宗的风靡使得寒山诗中那部分富含禅机、诗偈不分的禅悟诗和寒山的禅者形象对这时候的贵族、武士、僧侣和大众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,所以...

    胡安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072678433.html
  • 禅宗语言的种类

    心行贪如狼虎。堪嗟二乘狭劣。”[32]这是斥责世间只知道讲经说法、不明禅悟究竟的一般僧人也。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》卷二十九《答李宝文》,南宋大慧宗杲有言:“若便认定死语,真个唤作本命元辰,则是认识神为自己,...]佛教密宗视之为金刚部的通种子字、诸天的总种子字,表示摧破、恐怖之声。禅宗则连用“吽吽”,表示禅悟境界:此境界毫无分别,无法语言文字加以叙述诠释也。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》:“师问杏山:‘如何是露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878755.html
  • 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

    茶在禅门中的发展,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,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,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。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,所以...

    赖功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92081413.html
  • 早期佛教理性状态分析

    苦行所思在世,也奠定了他思想成就的开端,尼连禅河对岸的一棵菩提树下,他静心默照,开始了佛教的所谓“禅悟”,终于得成正果。据说这个得道的过程历经七日夜,其间摆脱了尘世的干扰和妖魔的恐吓,这才运用所谓大智慧...

    刘福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2484584.html
  •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——以《灵峰宗论》为中心

    忽皆消殒”的体会,悟知此身世界“刹那刹那,念念不住。……从此,性相二宗一齐透彻。知其本无矛盾,但是……邪说大误人耳。”可见智旭融通性相二宗的意趣兴起很早,而且是由禅悟发端。虽说如此,但禅门时弊则令其越发...

    周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41685348.html
  • 洪州禅

    禅僧素养,或禅僧为表达自己的禅悟,不可能完全没有语言往来。因此,怀海认为,即使有所言说,也应尽量避免落入“死语”,这就要求对传统思维方式予以改造。有禅僧问怀海:“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?”怀海答道: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82586236.html